logo
繁体
繁体

云游|“造梦”洛杉矶:美国阳光之城,凭何让华人移民特色达到最浓?

图片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南方南》的一句歌词,多少人道这是一句思念人的呓语,但这句话,若换个词,用来形容两个城市再合适不过。

你在世界之都纽约匆匆忙忙,我在天使之城洛杉矶漫漫散步”。

如果说,纽约让你停不下脚步,那么与它对立面的洛杉矶则让你彻底慢下来,一分一秒,人世间的烟火气,都感受十足。

 

“天使在造梦”

有人说洛杉矶早已不是以前那个牛仔裤之城,现在的它,俨然已是一个高端艺术之都。

在洛杉矶生活和工作的艺术家、作家、电影制片人、演员、舞蹈演员和音乐家等相关人员的人数,比其他任何城市都要多。

以音乐界为例,著名音乐人Karen O,National的Matt Berninger,Vivian Girls的Katy Goodman都先后从世界各地搬到了洛杉矶。

年前,著名时装品牌公司圣罗兰(Saint Laurent)的创意总监艾迪·斯里曼(Hedi Slimane)将工作室搬到洛杉矶时说,“也许纽约很好,但终究不是我内心的那个安居之地,而洛杉矶却是”。

图片

《洛杉矶周报》2013年也曾报道:时尚正在“跳过”纽约,从巴黎搬到洛杉矶。因为,从2013年开始,洛杉矶就有50家画廊和艺术馆开业。而如今的洛杉矶已经有了好几百家艺术圣地。

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提醒人们:洛杉矶,天使的外表,艺术的内心。

但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造梦。

好莱坞,历来优质电影的代名词,演员巅峰的归属之地,派拉蒙影业、环球影业、华特迪士尼、暴雪等相关的著名企业都集中在这里,就连当初讲述纽约生活的美剧《老友记》,场景的故事发生地点却是在洛杉矶好莱坞的摄影棚里。

奇妙的好莱坞,在西海岸创造属于东岸城市——纽约的梦。

图片

从当初“具有欧洲风情的小村庄”的取景地,到如今的影视工业大厂,上百年来,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怀揣着电影梦来到这个多姿多彩、充满生机的地区,希望有一天能成为聚光灯下最闪耀的那颗星。

“在洛杉矶的好莱坞街道上,你随意找四个人聊天,其中一个就可能是拥有数十万粉丝的网红博主,剩下的三个,即便在社媒上表现平平,他们的人均粉丝数量也会在2万以上。” 康特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说道。

图片

这位已经在国际版的抖音上拥有240万粉丝的男孩子,如今还只是一个20刚出头的稚嫩青年,4个月前,为了能全身心投入短视频,他从家乡千里迢迢来到了洛杉矶,并花了几千美元在好莱坞附近租住了一个独栋公寓。

尽管疫情期间,所有人都不得外出,但他仍和朋友们想尽办法为社交平台提供有趣的视频,而拍摄的场景就在公寓的后花园里,他们将其称之为“内容创作公馆”。

有人说,但凡你在好莱街道上的一些高级咖啡店等休闲场所点杯咖啡,所见之处及皆是俊男靓女,这道绮丽风景,也不外乎跟“好莱坞名人梦”有关。他们同康特一般,都是怀有顶流梦的打工人,期望某一天来此喝咖啡的导演或者制片人能看中他们的闪光点,继而走上人生巅峰。

图片

《纽约时报》报道,从2009年开始,各种社交媒体达人的第一站,都是洛杉矶好莱坞,至于究竟每年有多少人前往这座梦工厂,美国劳工局虽然从未统计,但他们统计过,每年美国成为明星的人数以11%的增长速度增加。

看,好莱坞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

图片

固然,这座梦工厂近年来因为某些人物而成为遭人厌恶的黑色经济体,但你不可否认当年《泰坦尼克号》带来的一场盛世光景,影片彻底火遍全球之时,其演员也多项荣耀加身。

试问,谁又不想站在魅力四射的舞台上,同观众问好,被人致敬,甚至激动落泪呢?感慨一路走来有多么辛苦,也欣喜自己名利双收。就好像凤飞飞在老歌《掌声响起来》中所唱的那样,“听到第一声喝彩,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

 

图片

去年12月30日,21位极具影响力的网络达人搬进了一家与好莱坞毗邻的别墅里,在找准最近拍摄地点后,他们当天上传了一张“后街男孩”的全家福照片,不到五分钟,照片登上热搜,一亿的点击量。其中一名成员表示,尽管他们团队在美国年轻人群体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他们还会再接再厉,争取能打造第二个卡戴珊家族。

天使在造梦,年轻人自然趋之若鹜。

“天使很阳光”

如果说温哥华是绿色城市代言人,那洛城则是夏季“阳光之城”的说明手册,发源于圣费尔南多谷的洛城,一年之中有300多天都是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当你裹着厚厚的风衣匆促的走在纽约大街上时,洛杉矶人早就一件单薄T恤手拿冲浪板朝海边悠闲走去。作为典型的海港城市,洛杉矶拥有长达75英里的海岸线边,这位天使永远带着明媚且又不算十分耀眼的阳光,万里无云的蓝天下,细腻软绵的沙滩,一望无际的大海,身穿比基尼的骑行女孩和拿着滑板的短袖男孩,自信地从你身边走过。

图片

而你不知道的是,这个时候已该是深秋11月。洛杉矶,不负“阳光之城”的称号。

难怪,《问一个本地纽约人》的作者也不由发出这般感叹,“有时候,所有纽约人都对洛杉矶的生活念念不忘。但这都通常发生在纽约最糟糕的时候:冰冷的冬季、孤独和不堪生活的重负时”。但回望过去,洛杉矶还有个名字,叫“雾都”。

图片

作家奇普·雅各布斯的书籍《洛杉矶雾霾启示录》提到,二战期间的某一天,正值拂晓,人们从睡梦中醒来,却发现世界大变样,空气中不仅带着满满的难闻气息,矗立的高楼和街边的汽车也被全部吞噬,每个人脸上也如灼烧一般疼痛,眼睛红肿地不停流泪。一夜之间,人们以为生化危机来了。而这确实是一场危机。

图片

尽管无法相信眼前的光景,但人们别无他法,纷纷躲进家里,暗示自己一切都会过去。却不曾想,等到一切都过去,已经是半个世纪以后了。最开始,政府告诉市民,他们肯定这场雾霾是因为日本的陷害,对曾经绚丽的城市燃放毒气,“战争年代,谁都想赢!”为赢,自然要不择手段。

图片

理由很充分,也看起来值得信服。但想法终究只是想法,没有证据,说明不了什么。很快,政府就查出,这场雾霾确实并非日本排放。不是日本是谁?汽车尾气。1945年,一名荷兰科学家阿里·哈根·施密特教授带着一筐菠萝到洛杉矶,为的是研究菠萝独特的香气,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和菠萝一起闯入他生活的,还有随之而来的雾霾。这名科学家在一天下午刚做完实验后,本想出门闻闻洛杉矶独有的阳光味道,放松一下。可是,吸进去的不是什么阳光味道,而是如漂白水一样难闻的呛人气味,科学家的本能告诉他,这一切都很不寻常。

图片

(阿里·哈根·施密特)

于是他当机立断放下手中的菠萝实验,开始研究大气层。

长时间的钻研后,才得知这不过是汽车中的尾气。将该事实公布于众后,洛杉矶人当然选择了不相信,声称科学家在胡说八道。“伤害自己的就是自身”,换谁都会觉得荒唐,就算相信,也不会承认,表面的骄傲胜过一切。

图片

既然不愿承认,自然不愿醒来。不仅市民觉得这位科学家疯了,各大车牌厂商也觉得他断了所有人的后路,对其人身攻击,将其诋毁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就连科学家工作的大学,也来插一脚,给他穿小鞋——停了他所有的讲座以及课程。科学的道路上一向都带着质疑之声,但科学家并没有就此退缩,“如果用说的没用,那就用写的”,50年代初,科学家将一篇50页的报告甩在人们面前,报告通过对各大因素的陈述,将雾霾的原因剖析得一清二楚。直到这个时候,沉睡的狮子才开始醒来。

图片

事实证明,科学的言论并没有错,上个世纪初,洛杉矶一直都是美国机动车使用率最高的城市,没有之一,二战经济起飞后,洛杉矶的版图一直在扩张,人们对汽车以及其他机动车的追求数不胜数,“车轮上的城市”这个名号由此得来。找到原因,接下来就是对症下药。政府承认错误的同时,明令各大汽车品牌商更换汽车上的催化转换器,毕竟这是造成雾霾最直接的致命杀手。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努力,如今的洛杉矶终于又恢复了往日的明媚光景。

图片

不仅如此,为维持住好不容易恢复的名号(阳光之城),政府仍在再接再厉,加州空气资源管理局官员13年表示,不论是什么车,都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减少尾气污染,以达到“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同时还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个目的。而且,洛杉矶如今大大小小的社区里,还会定期举办环保活动,活动上,组织人员会给居民介绍最新的节能汽车款式以及相关性能。洛杉矶旅游局长在一次受访表示:“这座美好的城市,来之不易,我们欢迎全世界各地的游客,但也请尊重这座城市,能不开车就不开车,阳光沙滩才足以保住。”

阻止雾霾,人人有责。

“天使在对你说欢迎”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华人。比起温哥华和纽约,洛杉矶的华人算少的了,仅占人口的1.8%。人数不一样,历史却很相似。最初来洛杉矶的华人也是因为淘金,然后是修铁路,再然后是炸隧道,再再然后就是美其名曰“抢了当地其他种族的工作的排华”,最终,1964年民权法案之后,华人有了独立移民权,终于安心在这座城市活下去。过多的细节,不再一一陈述。不如来说说住在这儿的人们有着怎样的生活。

图片

先来说说住在哪儿,洛杉矶的圣盖博古地区。《洛杉矶商业周刊》曾撰文指出,圣盖博谷地成了美国西部华人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谷”,对华人有着磁石一样吸引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温暖的气候和优质的教育。气候前文已经说到,洛杉矶所有的地区永远是阳光灿烂的。温暖的地方自然更是招稀罕。

图片

至于优质的教育,《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不止一次证明该辖区内是加州最好的学区之一,其中盖博瑞利诺高中更是三次都夺冠加州最好的高中学院。至于小学以及初中,也是多次上榜。另外,市民也完全不用觉得离市区远,买不到生活用品,因为这里就有大华超市、海底捞、小肥羊、包子豆浆油条、涮火锅、鼎泰丰……你能想得到的各种中式门店,在这里都能找到。刚跟着父母亲移民过来的小欧这样形容这个地区:“这很熟悉,你几乎不用说英文,回到这儿,就像是回到我们在中国住的小区一样,果然,熟悉的感觉最好。”

图片

除了圣盖博古,还有蒙特利公园市。这个位于洛杉矶东面的地区,当地的居民超过一半是华裔(目前已经有60多万),5位市议员当中有4位是华裔,甚至这里曾经的一名警察局长也是华人。因此蒙特利公园市是美国有史以来华人特色最浓厚、华人自主权最强的城市。有人说,蒙特利公园市已经顺理成章成为了华人社区的中心,取代了传统中国城,也就是唐人街的地位。同圣盖博古不一样的是,这儿不仅华人居多,老一辈的华人更多。

图片

公号《真实故事计划》的文章《在赌场里等死的中国老人》就揭露了这一事实,主角丁胖子在洛杉矶生活已久,最重要的活动区域则是蒙特利公园市,在那儿他能遇到很多不会说英文,跟随子女移民过来的华人父母。因为不会说中文,他们唯一的活动范围就是在家里,但迫切的想要给挣钱给子女减轻压力的他们自然不会止步于家,摸索着到当地地区的广场后,企图能找到一些工作。但工作没等到,等来的是诈骗犯,而主角就是这样的诈骗犯。他和团伙的其他成员一般,笃定老人对这里了解不深,更笃定他们的子女白天都要上班,不会陪着他们,所以专忽悠来外国的老人去团队开的赌场,用代币贡献资金。

图片

最终,老人们欠债累累,团伙赚得盆满钵满。当被问到老人一次都没赢过钱这个问题的时候,主角表示也不是一次都没有,但次数很少就对了,毕竟获利的永远是赌场。没有精神依靠的老年移民,装点着赌场的门庭若市。也许真的悲哀。尽管没有找到“每年会有多少老年新移民前往洛杉矶”的数据,但6年前的一则社会报道或许可以从侧面说明些问题,“美国一辆载着50名华人去往赌场的路程中翻车”,已经说明了这个城市,不缺华人,更不缺老年华人。

图片

“天使很乡里娃”

文章一开头就提到,洛杉矶是一座慢城市,也许是身在温暖之地,陌生人之间不会漠视不见,反而点头示意,冰冷的高楼大厦以及神色匆匆的打工人永远不是这里的风景。这里,有的不过是几座少有的高楼,孤单的望着远方,守护着周遭一望无际的独栋平房。犹如灰头土脸的中东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纸醉金迷?完全和这里格格不入。

图片

《婚姻故事》里说道:“让人坐下来,是洛杉矶的优势之一”。所以,这儿的人们有足够的空闲时间网上冲浪,或者只是坐在咖啡馆里喝咖啡。室外的公共楼梯上,人们排着长队,一遍又一遍的小跑,远处的海滩上,瑜伽达人比比皆是。20多岁的音乐人朱莉娅·普赖斯(Julia Price)回忆起在洛杉矶的生活,兴奋的对《纽约时报》说道:“我在纽约的时候,经常凌晨五点起,为了满足主编的需求,到晚上十点都停不下来。但在洛杉矶,你简直不敢相信!这里的人都愿意帮你,你在社交平台上发一个需要做音乐视频的请求,十几分钟之内,就会有无数人回你。不管你是否是名人。”她还说,这是个美好的城市,房价低的几乎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图片

(音乐人朱莉娅·普赖斯)

 

仅需要600美元,她就能租到一个迷人的两居室房子,还自带小院,“而这样的价格在纽约,最多只能租到一间老鼠洞大小的廉价公寓卧室。”全球数据库《Numbeo》2020年的洛杉矶租房数据显示,这座天使之城的房价比其他几个城市要便宜得多,比纽约直接便宜了49.43%。《洛杉矶周刊》(The LAWeekly)列举了“洛杉矶的六种外来事物”,第一条就是纽约人。

图片

说了这么多,洛杉矶到底怎么样?可能还是要亲自去体验一番,当夏季来临的时候,阳光、沙滩、华人集于一体的洛杉矶,正在欢迎你。

资料链接:https://cn.nytimes.com/lifestyle/20150518/t18nyla/https://mp.weixin.qq.com/s/8eVZkK4dTs1nnk-ZN7xHqQhttps://mp.weixin.qq.com/s/WOCTZZy5K1xmkUg6hYFHgQ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51963https://xw.qq.com/cmsid/20190719A03OAC00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lture_of_Los_Angeles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s_Angeleshttps://cn.nytimes.com/lifestyle/20150518/t18nyla/https://www.quora.com/How-many-people-who-move-to-New-York-or-Hollywood-to-become-actors-actually-make-ithttps://gothamist.com/arts-entertainment/ask-a-native-new-yorker-should-i-move-to-los-angeles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9CaKrnJyJJyhttps://cn.nytimes.com/books/20141211/t11smog/https://www.traveldaily.cn/article/124398https://www.numbeo.com/cost-of-living/in/Los-Ange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