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全球大银行争相加码中国期待大赚一笔,能成吗?

Tabby Kinder在金融时报发表文章,自2020年以来,中国向外国竞争者开放了金融市场,允许全球银行接管合资企业,于是各个跨国银行都纷纷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期望在未来得到巨额回报,然而,从跨国银行投资中国的历史来看,他们的利润相当微薄,有些甚至亏损。如今大笔投资中国市场,值得吗?

Image by Arek Socha from Pixabay 

就在突然访问香港几天后,摩根大通的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正极力弥补他发表的有关中国的不当言论,即该公司将比中国执政党存在的时间更长。

除了给上周的访问蒙上阴影外,周三戴蒙的公开道歉还凸显出,摩根大通以及它在华尔街和欧洲的主要竞争对手,认为他们仍然需要加大努力,才能在中国获得丰厚的回报。

事实证明,对于西方银行来说,这个回报已经变得遥不可及,受运营不畅和限制投资法规的困扰,虽然摩根大通在中国的投行业务上投入了巨大的成本,但回报却很微薄。

根据金融时报看到的摩根大通向中国监管机构报告的数据,尽管其投资了数百万美元并雇用了几十名银行家,但这家公司报告称,在过去两年累计了4000万美元(2.55亿元人民币)的亏损。

这些银行却纷纷把在中国大陆的亏损视为未来盈利的必要代价。他们还指出,通过为在纽约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提供咨询,他们已经赚取了大笔费用,如果没有中国内地的业务基础,银行就很难获得这些回报。

但是,随着中国政府可能要切断这一收入来源,同时开放大陆市场,华尔街希望其更大的赌注能够得到回报,并最终能在中国本土上赚到钱。

摩根大通亚太区首席执行官菲利波·戈里告诉金融时报:“我们正在为未来建设,我们并不在乎这需要1年还是25年的时间。”

摩根大通远不是唯一一个未能通过在华投资获利的银行,摩根士丹利的大陆投资银行去年在中国的利润只有16万美元,之前两年累计亏损总额为3300万美元。

与此同时,高盛在中国大陆的投资业务比摩根士丹利早15年,自2018年以来,累计盈利约3000万美元。

事实上,在中国大陆拥有投行业务的七家全球银行中,只有三家——高盛、瑞银和德意志银行在过去三年里实现了盈利。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和汇丰控制的业务都处于亏损状态。

根据向监管机构报告的数字,在2020年,这七家银行的中国业务从投行服务中共获得1.4亿美元的收入,其中摩根大通只占了约60万美元。

Photo by Fran on Unsplash 

所有贷款机构都很快指出,其投资银行的中国收入报告并不能完全代表它们更广泛的中国银行业务,例如通过不同的在岸实体、香港或其他地方预订的债券承销和咨询工作,都没有披露在中国大陆的收入中。

但无论如何,这些数字表明,即使在进入中国几十年后,全球银行要想在巨大的中国内陆交易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他们提到今年上半年帮助中国公司在香港和纽约上市所获得的大约4.6亿美元的收入时,想要在中国市场获利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华尔街一家银行在亚洲的资本市场区域负责人说:“在此之前,只要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在美国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就能说他们在中国的业务是成功的。”

然而,今年6月叫车软件滴滴出行在美国的上市是一场灾难,在那之后,中国出于对数据安全的考虑,对国内大公司在海外上市的行为进行了打击,这使得全球银行不得不寻找另一种方式来证明,即使在未来大概率地缘政治紧张的局势下,它们在中国的投资依然是值得的。

但也有保持乐观的理由。在过去两年的监管“大爆炸”中,中国向外国竞争者开放了金融市场。2020年1月,作为与美国达成的贸易协议的一部分,中国允许全球银行接管合资企业,这些企业被迫重组业务,从而使全球性银行能够完全进入中国31万亿美元且仍在快速增长的资本市场。

其中一家银行的高管说:“现实情况是,还没有一家国际银行在中国境内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但这一点并不重要,鉴于市场的持续开放和成熟以及更多的在岸资金流动,真正的机会现在正在出现。”

作为回应,这些银行已经披露了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在某些情况下,其目标是将员工人数和收入翻倍。摩根大通和高盛已经获得了监管部门的批准,完全控制了他们的中国投资银行,并正在迅速发展他们的咨询、财富和资产管理业务。

摩根大通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戈里说:“战略第一步是拥有所有的许可证和控制权,然后建立一个平台,收入就会进来,你要接受市场会出现波动和不利因素的事实,要听从客户的意见。”

华尔街寄希望于向中国发展最快的公司推销其国际规模和技术能力,即使政府迫使其中许多公司收紧了离岸战略。

对于摩根大通来说,优先考虑的仍然是在中国进行跨境交易的全球客户。戈里说:“这是我们与中国大陆竞争对手相比具有优势的地方,我们正在加强内陆方面的工作。”

一位接近高盛的高管表示,在中国大陆的工作是其战略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内陆业务的规模是巨大的,但它很复杂,受到高度监管,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

银行面临着一场艰苦的战斗,要在一个发展程度低得多但是发展速度快得多的市场上推行全球证券包销质量和独立性的标准。

他们的雄心还要面对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等中国巨头的挑战,这两家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尽管跨国银行在中国公司海外交易的排行榜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它们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份额却停滞不前。

一位在中国辞去一家全球性银行高级职务的前高管表示:“欧洲和美国的银行习惯于一种基于全球最高监管标准的集中化决策。”

“这与中国目前的做法有冲突,中国有时甚至没有成文的规则,我觉得我们的发展速度不够快,无法抓住机遇。说到底,这是两种文明之间的哲学冲突。”

跨国银行与中国银行业合作关系的曲折历史

1995

摩根士丹利在中国全球投资银行的竞争中早早取得了领先地位,与中金公司达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成立了第一家国内合资企业。但在2010年,摩根士丹利出售了在合资公司中的股份,并在十年前放弃了管理控制权。2011年,它又与华鑫证券建立了合作关系。

2004

高盛与高华证券成立了合资公司。它在2021年10月获得批准,获得了100%的控制权,预计分割将在2022年底前完成。

2006

瑞银救助了北京证券,获得了北京证券的早期管理控制权。2018年12月,当中国允许外资银行在其合资企业中获得更大的股份时,它成为第一家获得51%多数控制权的银行。它今年将其股份提高到67%,但表示不会追求完全控股权。

2008

瑞士信贷与方正证券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但直到2020年才获得这家企业的多数股权。2021年,它任命胡耀邦的孙女胡知鸷为中国区首席执行官。

2009

德意志银行与山西证券合作成立了中德证券,但此后没有宣布这项业务的新计划。

2010

摩根大通与首创证券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拥有约三分之一的股份。六年后,当完全控制权似乎无法实现时,它退出了这一伙伴关系。两年后,它重新进入市场,在一个新的国内合作伙伴中拥有51%的股份。2021年8月,它是第一家被授予对合资公司100%控制权的银行。

2012

花旗银行与东方证券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获得了最高49%的股份。但在监管部门取消所有权限制后,它于2019年退出了这项业务,希望建立自己的经纪公司,它还没有重新进入市场。

2017

汇丰银行于2015年宣布了与前海金融控股的合作计划,提供投资银行服务,经过两年的等待,监管部门终于批准,汇丰获得了51%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