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美股科技公司去年烧掉120亿美元IPO收益,如今面临资金短缺

据《金融时报》报道,最近在美国上市的科技企业2022年消耗了逾120亿美元现金,其中数十家公司在股价暴跌后,现在面临着如何筹集更多资金的难题。

Photo by Gerd Altmann on Pixabay

根据Dealogic的数据,高增长但仍处于亏损的企业主导了2020年和2021年的美国IPO市场,期间150家科技公司各筹集了至少1亿美元。

然而,随着交易热潮带来的收益开始减少,许多企业面临选择:要么进行昂贵的融资,要么大幅削减成本,要么被私人股本集团和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收购。

“这些公司受益于极高的估值,但除非真的逆势而上,否则股价现在已经大幅下跌,”佳利律师事务所(Cleary Gottlieb)资本市场合伙人亚当·弗莱舍(Adam Fleisher)表示,“在形势好转之前,他们必须找出最佳选择。”

去年的市场低迷导致科技行业普遍重新关注盈利能力和现金流,但《金融时报》对近期文件的分析突显出,许多公司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今年迄今已公布业绩的91家近期上市科技公司中,只有17家实现了净利润。这些公司去年累计花费了120亿美元现金。如果不是Airbnb的出色表现(收入超过20亿美元),这个数字还会更糟糕。平均而言,这些烧钱的公司在去年花掉了37%的IPO收益。

91家公司中约有一半处于运营亏损,这意味着如果需要节省资金,就不能仅仅依靠削减投资。

与此同时,自上市以来,这些公司股价平均下跌了35%,这使得进一步售股对现有投资者来说代价太过高昂,而且会稀释股权。

弗莱舍预测,“如果感到非常绝望,一些人会低价出售股票,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方面的强烈迹象。”

估值下降的部分原因是利率上升,这降低了投资者未来收益的相对价值。然而,股价下跌也反映出人们对近期前景的担忧,这可能会增加实现盈利的挑战。

科技策略师特德·莫顿森(Ted Mortonson)表示:“进入2023年,订单储备情况很好,但问题是如何获得新订单来补充,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上半年情况会更加艰难。”

一些公司只是希望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能够安然度过这场风暴。

汽车制造商Rivian在2022年花费了64亿美元,但首席财务官克莱尔·麦克多诺(Claire McDonough)本周表示,她“有信心”有足够的现金剩余,可以维持到2025年底。

Photo by GotCredit on Flickr

其他公司就没这么幸运了。根据追踪网站Layoffs.fyi的数据,自上市以来,至少有38家公司已经宣布裁员。但可能还需要裁员更多:如果去年的烧钱速度维持到2023年,《金融时报》分析的企业中,近三分之一将在今年年底耗尽现金。

这些压力导致了并购交易的增加,专家预计这类活动还将加速。

专门研究科技公司的致同会计师事务所(Grant Thornton)合伙人安德烈亚·舒尔茨(Andrea Schulz)表示:“我相信,会有一些公司退出公开市场。传统上很多公司会在非上市状态下经营更长时间,或许现在需要更长的时间留在非上市领域。”

策略师莫顿森指出,托马斯·布拉沃(Thoma Bravo)最近的并购热潮可以作为其他私人股本公司效仿的蓝本。去年,托马斯·布拉沃同意收购网络安全公司ForgeRock,当时后者刚刚上市12个月。另外,托马斯·布拉沃还收购了规模略大的Ping Identity和SailPoint,这两家公司分别于2019年和2017年上市。

莫顿森表示:“私募股权公司知道,很多这样的公司必须扩大规模,所以他们正在收购不同的部分,构建平台。他们可以低价买入。几年后,你会看到合并后的实体再次上市。”

然而,这种方法也会带来并发症。美国司法部正在调查ForgeRock的交易,舒尔茨表示,反垄断压力可能会让一些传统上愿意以折扣价收购业务的大型科技公司望而却步。

在其他行业,严峻的市场形势鼓励通过可转换债券融资。如果一家公司的股票达到一定的门槛,债券就可以转换为股票。然而,前一波由高增长公司发行的可转债的糟糕表现,令投资者对科技企业心存警惕。

派乐腾、别样肉客和Airbnb等公司在2021年初发行了零利率债券,现在需要股价大幅上涨才能达到转换为股票的水平。

美国银行可转换债券策略师迈克尔·扬沃斯(Michael Youngworth)表示,可转债市场目前由“传统经济”领域的大型企业主导,“与我们2021年看到的情况相比,合适的科技公司加上一些不那么泡沫化的条款,仍能够达成交易。但转换溢价将大幅降低,而利息会大幅提高。”

一些公司正转向更直接但成本更高的融资方式。硅谷银行首席执行官格雷格·贝克尔(Greg Becker)今年早些时候告诉分析师,科技公司从该行获得的贷款大幅增加,以往这些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售股来融资。

但对一些公司来说,上述选项可能都不合适。舒尔茨表示,在估值处于高位时争相上市,导致了以往在私下解决的问题被放到了公开市场。

“公众现在会看到以往只有风投公司能看到的问题,因为这些公司被迫在公开舞台上证明,他们的产品具有竞争力或者有市场。结果将是喜忧参半的。其中一些公司可能将不复存在,或是通过人才收购(acqui-hire)的方式被收编。”